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陈旭创业前的经历,两字概括足矣:学霸。
台州中考状元,浙江省第一届理科创新实验班尖子,浙大高才生,保研并直博。按陈旭自己的话来说,一路读完了博士,也“没让第二名侥幸得过第一名”。如果非要说这中间有什么折腾事儿吧,就是大四保研成功后,不安分的他选择了创业这条不归路。
在陈旭看来,只有执着才能成功,但也要坚持对方向。“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创业和学习都是这个理。
(海望教育创始人、董事长 陈旭)
让世上没有难学的知识
2006年,浙大准研究生陈旭打定主意要折腾一番,几经琢磨后,将创业方向锁定在了教育培训行业。
“提高分数和学习知识点都很简单,如果说难,那应该是学习方法和习惯上出了问题,只要辅之以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加以纠正,问题就一定能得到解决。”前半句是学霸的“自以为是”,后半句就有些创业者的思维了。当时,陈旭和打算一起创业的室友徐凌佳一合计,就决定瞄准培训这个市场,毕竟有关“学习”的事儿是学霸喜欢且有能力做好的。
放假前,两人就大致拟出了培训模型,假期时,便在各自的城市找了个地儿,开办辅导班,做先期的市场试水。
“不容易。他是家境不允许,我是家庭不支持,所以都挺难的,当时连课桌椅都是借的。”凭着一股子拗劲儿,到开学时,两人总算凑了3万块,这就是格致教育的启动资金。后来,陈旭拿着这个项目参加了首届赛伯乐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了千万元的风投,成了创业明星,一时风光无两。但旁人只见到了台上的风光,却不知台下的功夫。
陈旭说,创办格致教育的那段日子,全周无休:工作日管项目,周末做讲师,从早八点忙到晚八点,还没完,回了宿舍把小桌子往单人床上一架继续折腾,整理培训材料、撰写管理制度,每天几乎都得忙到凌晨3点。
当时陈旭瘦了不下15斤,“人生第一次瘦到了110斤以下,估计是身材最好,也是颜值巅峰的时候了。”说到这儿,陈旭乐了,拍了拍小肚腩,如今做海望教育,事业稳了,体重也徘徊在130~140斤,成了个快乐的“小胖子”。
陈旭坦言,是格致点燃了他的教育热情。被学生们喜欢着,看着他们脸上因为成绩大幅提升而展露出的笑容,这种成就感比自己当学霸时来得更加圆满。
“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真的很大,而培训有它的短板,只能作为补充手段存在,无法形成更深远的影响,但我们希望能做得更多。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教育没法替代,那学校教育呢,有没有发力的可能?”陈旭说,这就是海望教育的源头,也是根植在每个培训人骨子里的办学梦。不同的是,大多数人只是在做梦,而执着的人却用行动实现自己的梦想。
没有路 就“磨”出一条路
陈旭形容自己的偏执,是撞了南山也不回头的那种。
格致扎根于培训领域,海望则专注于国际教育办学,虽说都在“教育”行业,但无论是经验还是资源,没一个能用得上。
“更何况当时民办国际学校在办学领域还是个新生事物,包括监管在内的整个行业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自己本就没有办学经验,也没有可借鉴的对象,所以更是难上加难。”陈旭说,那段时间自己的目标还算明确,但真要做起来,却有些迷茫,不知道该怎样迈出第一步。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旭得知上海有位具备相关办学经验的老前辈,仿佛迷雾中乍现了一丝亮光,陈旭下定决心拼尽全力也要抓住这个机会。
“老先生70多岁了,从深圳受聘到上海当校长,第一次见面时就直言,早8点后的工作时间是雇主的,不方便,但转头又是一句,‘我老人家起得早,6点就在学校了,你那个时候来,我们倒是可以聊聊’。”
直到现在,陈旭仍不禁慨叹,那段经历真是像极了张良和黄石老人的故事:当时,陈旭的事业重心还在格致,但为了筹备转型,他每周仍会抽出3~4天的时间,凌晨三四点从杭州出发,驱车赶往上海,只为在老先生6~8点的空档期陪着聊天、喝茶、散步。“当时也是春天,其实困得不行,但为了取经嘛。”春去夏至,不仅办学疑惑解了,老先生还推荐了相关人才,让陈旭感念至今。
2009年,格致教育成立3个年头,在杭州已有十多个学习中心,也在杭州成立了海望教育的第一所国际学校,算是小有规模。但就在那一年,陈旭却做了个惊人的决定:从格致教育全面抽身。
“ ‘全力以赴’是我的做事风格,‘尽力而为’却不是,分神劳心打两副牌,到最后很有可能都做不好。”格致把他领进了教育行业的大门,但海望才是他想终身奋斗的事业,仿佛初为人父的男子,陈旭迫不及待地想向世界晒晒这个载着他梦想的“新生儿”。
但要走出去,难。
2012年,陈旭带着4人开拓小队进军郑州,通过与公立学校合办国际部的方式切入了河南市场。陈旭说,河南高考竞争之激烈众所周知,无论是分数线还是录取率,都是惊人的数字,海望试水郑州,就是应了自己一个郑州籍同学的邀请,想为郑州的学生带去条不一样的路,也想检验下海望办学的复制能力和远程管理能力。但陈旭没料到的是,恰是这郑州一役,让他受挫不已。
“前期筹备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我自己也每个月都往郑州跑,待半个月再回。但到开学时,80个名额却只招到13人。”陈旭苦笑着说,“其实是两头焦,另一半时间,是愁在上海。”陈旭解释说, 2011年,海望教育进入上海市场,2012年,新成立的国际部才开学,就因为受到行业负面消息的牵连,“差点被拍死在了黄浦江畔”,他只得抽身到上海,亲自坐镇。
2012年,新市场开拓遇挫;新的一年,是撤回杭州大本营保存实力,还是留下来持续作战,成了当时摆在陈旭案头的难题,几经考量,陈旭选择了后者。“郑州也好,上海也罢,学生因为信任我而放弃了国内高考的路,我就要对他们负责到底。就算13个人,也得照常开课!”
在陈旭的签名档上有句话已经挂了多年:“此事因我而起,我必负责到底。”也正是这句话,让他扛过了最灰暗的2013年。
03
打造个性化国际教育
而今的海望,办学9年,通过寻找合作伙伴、资源互补的方式,已入驻4个省市,建立了十多个国际学校/国际部,在校人数近5000人,其中,郑州国际部的招生也早已年年爆满。陈旭说,未来3年内的规划是,把办学版图拓展到8~10个省市,包括成都、西安等。但最让陈旭骄傲的还是办学至今:QS排名前200的世界大学中,海望学生的录取率始终保持在100%的好成绩。
陈旭画了一张图:在横纵轴划出的四个象限里,分别标记上“核心课程”、“全球课堂”、“行走课程”和“中华文化”,这是海望下属美国诺科学校上海分校的教育特色,是国际教育3.0版本,也是海望的竞争力所在。
国际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考量课程输出能力到比对学校综合实力的转变,陈旭把这定义为国际教育从1.0到2.0的迭代,而未来的3.0版本将更侧重于个性化教育。
为此,一方面,海望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输出能力,扩大课程库,把选课权交还学生,让学生在6大学科群里,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课,从而形成个性化定制的“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开设“全球课堂”,即整合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假期游学和线上课程的形式面向学生开放。通过这两大版块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跟着兴趣学习,也能学得更好。
在陈旭看来,所谓教育不应只是教课,更是“育人”。
择业就像择偶,大多数人只有经历了才能明白是否合适。海望“行走课程”的设立,就是为了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时就明确方向,提前做好未来专业的规划。陈旭解释说,“行走课程”是海望基于真实工作场景进行的实操性教学,让学生在具体项目的实践中学习知识,从而了解兴趣的真正所在。
“就像海望和复旦大学化学系的合作,让学生走进复旦的实验室,参与到具体项目的实验中,撰写实验报告再汇报结果。让那些对化学和生物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提前了解科研工作,再判断自己能不能终身致力于此。”
与此同时,出于对学生未来更深远的考量,海望还在教学中设立了“中华文化”模块。陈旭认为,培养世界公民是现阶段多数国际学校的办学定位,但鲜有人看到,缺少文化认同感的“世界公民”就仿佛没有根的种子,虽然自由,但漂久了容易迷惘。而海望想做的是“彰显中华文化的国际教育”,通过在早期的国际教育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课程,如书法、国学等,把认同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根”扎进学生的思想内核里,使之成为既能博采众长又不忘本的自由人。
(海望教育团队照)
“‘海望’取自‘海纳百川、民德众望’,寓意汲取中外教育之菁华,成为受人尊敬的存在。这个名字不只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寄予的希望。”
陈旭打了个比方,如果把“核心课程”和“中华文化”比作人的骨架,“全球课堂”和“行走教学”比作血肉,海望就是那个“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好老师”。陈旭说,当初他在格致没能做到的,在海望做到了。如今,海望这个承载了他梦想的巨人正托举起更多的明日之星,而他要做的则是:当好这个“巨人”的瞭望者,让它走得更稳、更远。
这也是为什么陈旭愿意放弃自己喜欢的一线教学,仍甘心退居二线,专心管理的缘故。